云南文化走进沙特 | 【记者手记】茶咖交融处,山海亦比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6:11:00
问起中国人对沙特的印象,总绕不开石油井架、金色沙漠、白色长袍。而问沙特人对云南知多少,答案常伴着腼腆的笑容:“知道中国很大,但云南,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标签化的认知与模糊的印象背后,是海的彼岸被时光尘封的璀璨联结。
日前,我们踏上“跟着郑和的足迹去串门”沙特之行。循着开放包容、睦邻友好的“郑和精神”,既为解锁沙漠之国的热烈与多元,也希望将云南的风土人情带到红海之滨。在沙特阿拉伯国家博物馆,古代手工陶艺与煮茶器皿静默陈列,与古滇王国的青铜器遥相呼应。这些曾承载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日常的器物,通过纹路诉说着相通的人间烟火。
而这缕烟火,在如今沙特的大街小巷中依然鲜活。
夜幕下的利雅得马斯马克堡,华灯初上,暑气渐消;吉达古城斑驳的老墙下,咖啡馆与茶馆亮起暖黄灯光。当地人围坐,茶杯与咖啡杯热气袅袅,谈笑声此起彼伏,让人不禁联想到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相似的闲适氛围里,是茶香与咖香沉淀出的生活热忱。中国人饮茶追求“清饮”,以热水冲开,于简单中品真味;阿拉伯人则偏爱“煮饮”,茶叶入铜壶文火慢煮,待汤色如琥珀,加入砂糖,佐以薄荷叶或肉桂,形成独特的浓甜口感。这种取中国茶之韵,融本土之味的糖茶文化,衍生出别具一格的风味。
“茶和天下”·雅集现场,各国嘉宾“左手咖啡右手茶”,对云南小粒咖啡与普洱茶赞不绝口。“云南小粒咖啡醇厚偏酸,越喝越香!”“普洱茶汤清甜滋润,原汁原味就很迷人。”舌尖上的共鸣,让山海之遥变得触手可及。
美味的共鸣,也在餐桌上延续。利雅得商区的一家中餐厅里,云南米线、牛肉干巴搭配阿拉伯薄饼,为沙特食客带来全新味觉体验,也为在沙特的云南人慰藉乡愁;吉达,一位云南老板开的中餐厅在社交平台走红,菜品以川菜为基底,融合其他菜系,俘获了全球游客的味蕾。美食无界,成为中沙文化交流的温暖注脚。
更令人动容的是沙特人的热忱。
自2010年苏欧德国王大学开设沙特首个中文本科专业,中文教育便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9所大学设立中文专业,越来越多中小学将中文纳入选修甚至必修课程。活动现场,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们满是向往:“我们喜欢中国,能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真的很珍贵!”他们俯身专注观察乌铜走银匠人敲打器物,聆听非遗传承故事时眼里的光,恰似一颗友谊的种子,在文化交流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活动前夕,云南歌舞演员彩排时,沙特工作人员纷纷驻足录像;正式演出时,全场嘉宾全神贯注,为云南风情送上热烈掌声。“云南是个好地方,有太多可以了解和探索的东西,我想去看看。”活动结束,各国嘉宾不约而同的期待,是我们此行最引以为傲的收获。
历史的长河中,郑和船队曾为中沙文明架起桥梁;如今,我们以茶咖为媒、以文旅为笔,在文明互鉴的卷轴上书写新篇。当红海温润的风拂面,我深知,这是更多关于理解、热爱与友谊故事的起点。
云南网记者 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