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北|燕赵文旅消费热潮涌动 老区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9 08:11:00
7月12日至7月18日,中央主要媒体聚焦河北高质量发展新进展新成效:《人民日报》关注河北正定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历史韵味融合现代繁华让古城迸发新活力;新华社报道展现河北革命老区产业新貌,绿色钢铁、智慧农业、食品产业蓬勃发展;央视《新闻联播》点赞石家庄应对酷暑天气,开放7处人防工程方便市民纳凉;《光明日报》聚焦河北各地大力发展夜经济,推动多元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快速发展;《经济日报》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成效,三地生产总值增至11.5万亿元;中新社剖析邢台内丘酸枣产业发展路径,多业态融合铺就富民路。
人民日报
正定古城历史文脉与市井烟火融合

7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当历史风貌与人间烟火融合在一起》。文章介绍,正定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物遗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正定就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文物保护措施,建立利在长远的文物保护机制。正定注重文物保护的同时,致力于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正定博物馆以丰富展陈吸引众多义务小讲解员;街头口袋公园、刻画古城故事的文化墙让历史触手可及;古装旅拍正成为正定旅游的新名片。除此之外,正定县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例如提供直饮水、充电设备、4.48万个车位等举措,有力提升了游客体验。正定古城在精心保护与活化利用中,实现了古老韵味与现代繁华的碰撞交融,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新华社
革命老区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7月14日,新华社播发《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河北革命老区发展新观察》,展现了河北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的新面貌。报道介绍,邯郸涉县高端结构钢产业绿色转型实现新突破,轧钢工序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低温余热实现100%回收利用。衡水冀州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智能系统实现精准调控温光水气肥,生产效率提高80%,优质蔬菜成功打入京津市场。邯郸邱县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变成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县现有各类食品企业超过200家,带动群众就业超万人,年营收突破150亿元。从烽火硝烟到振兴热土,河北革命老区人民传承奋斗精神,正通过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书写时代新篇章。
央视
石家庄7处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开放

7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中《各地多措并举 积极应对高温》报道截图。 图为石家庄市民在开放的人防工程内纳凉。
7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各地多措并举 积极应对高温》。报道称,眼下,我国华北、黄淮等区域持续高温,多地积极采取举措,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为应对酷暑天气,河北石家庄向公众免费开放7处人防工程,市民能就近避暑纳凉。人防工程里配备了饮用水、无线网络,还安装了互动娱乐设施,提升市民纳凉体验。据了解,石家庄7处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开放总面积逾8.43万平方米,日均接待能力超3000人,每日开放时间为10时至17时30分。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7月1日起正式向市民开放,计划开放两个月,为市民撑起高温下的“绿荫”。下一步,石家庄市有关部门将持续优化设施功能,探索更多服务场景,让人防资源更好惠及于民。
光明日报
河北夏日夜经济活力十足
7月16日,《光明日报》刊发《燕赵夜未央》。文中介绍,夜幕下的唐山河头老街流光溢彩,千米唐风连廊让游客恍若穿越至盛唐;石家庄市正定县小商品夜市,600多个小吃摊位汇集成美食的“海洋”;邢台市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市井生活,打造集诊疗、体验、科普、消费于一体的文化夜市……近年来,河北各地大力发展夜经济,一方面推动多元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暖心政策和保障举措,如强化夜间治安巡逻、建立消费投诉快速处理机制,提供共享轮椅、手机充电设备等便民设施,为蓬勃发展的夜经济保驾护航。今年上半年,河北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均超过11%,其中京津游客占比15.2%。
经济日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7月15日,《经济日报》刊发《京津冀联动发展携手前行》。报道称,近5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从9.6万亿元增至11.5万亿元。交通领域新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雄安新区建成“四纵三横”高速网,津石、京雄高速全线贯通;厂通路等16个项目建成。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中国星网等央企总部迁驻,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成立,汇聚60家上下游企业;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超200家;启动区建设加速,首批疏解高校、医院投用。产业协作深化:三地联合绘制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产业链图谱,建成5大产业集群;成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推动汽车、氢能等产业协同,河北企业深度嵌入京津产业链。
中新社
内丘酸枣产业铺就富民路
7月17日,中国新闻网播发《河北内丘:看一颗小酸枣如何串起富民产业链》。据报道,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一座标准化酸枣种植基地内,千余亩的酸枣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酸枣树具有抗旱、耐瘠薄、易管理等特点,酸枣仁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当前市场价值较高。内丘作为扁鹊行医地及医学成就地,不仅建有中国最大的扁鹊庙群,更是道地药材“邢枣仁”的主产地,野生酸枣面积超20万亩,被誉为“中国邢枣仁之乡”,也是中国最大的酸枣仁加工集散地,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内丘县已培育酸枣初加工企业400余家、深加工企业10余家,辐射带动4.3万农民就业,年产值超50亿元,形成文化旅游、中医康养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格局。
(河北日报记者李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