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云南 工业脊梁丨中央机器厂:战火中铸就的“机械基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02:57:00
来源:【云新闻】
位于嵩明县现代化产业园的昆明机床杨林新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产业工人熟练操作智能控制系统,刨台式铣镗床、落地式铣镗床等核心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

从中央机器厂到通用技术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不变的是这家老牌装备制造企业血脉里的根和魂。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原计划建于湖南湘潭的中央机器厂,因战局急转直下被迫另择厂址。南京失陷后,日军进逼华中,湘潭离前线过近,空袭威胁巨大,加之大型器材搬迁困难,筹委会果断决定:迁往大后方云南昆明。

1940年中央机器厂
1938年4月,筹委会派人赴昆选定厂址,最终确定于昆明北郊三面环山、地势隐蔽的茨坝。同年5月,全厂五千余吨器材自株洲起运,二百多名员工陆续赴昆。还有大量设备经广州、九龙、香港转至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铁路运抵昆明。此时,厂房尚未建成,工厂暂租昆明城内太和街(今北京路)和绥靖路(即今长春路)等处民房作为临时厂房与仓库,安装机件、生产简易工具,并承接临时订货,以维持员工生计、保障基本运转。

中国首家能够生产系列发电机产品的厂家
1939年6月,茨坝厂房及生活设施基本建成,工厂进入装机阶段。1939年9月9日,中央机器厂全体员工隆重举行了建厂典礼,宣告中央机器厂在昆明正式建成。在中国机械工业史册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成为第一家大型国营机器制造厂。资源委员会评价其“规模设备,在全国首屈一指”,为中国的现代机械工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第一台220马力煤气机及7D煤气发生炉
迁建过程中,日军劫掠成一大痛楚——日军登陆越南后,中央机器厂存于海防的三百余吨器材尽数遭劫,损失惨重。即便在这样的打击下,全厂员工仍提出“意志不拔,坚挺到底”“致力生产,献身国防”“善用国家机器,创造民族武力”的行动口号,用自己的方式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机厂海防器材损失后,工人们在山洞和疏散厂中坚持生产。1941年8月12日,日寇结集大批重型轰炸机,对中机厂进行狂轰滥炸,投弹百余枚,所幸器材大部已转移,损失尚小,员工无一人伤亡,仍照常生产。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个大锅炉
1943年,中央机器厂经过4年的奋力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生产经营的品种已有6大类54个品种,产品销达滇、川、康、陕、甘、黔、桂、湘等八省。

中国当时性能最精良的煤气发生炉及煤气车。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中央机器厂创下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台最大的2000千瓦发电机、中国第一台最大的500马力发动机、220马力煤气机、中国第一台40吨水管式锅炉、第一盒具有瑞典约翰逊块规水平的精密块规和中国第一台8呎车床、第一台万能铣床、第一台龙门刨床,并在国内第一次完成组装汽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机器厂喜获新生,于1953年更名为昆明机床厂,继续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填补了我国机床工业生产的一个又一个空白,及时满足了各工业生产部门和国防科研的需要,产品远销世界五大洲的 42个国家和地区,支援世界各国的建设事业。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洲际导弹发射成功、核潜艇的顺利下水,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凝聚了昆机人的聪明才智。

2022年,通过央地结合的方式,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战略重组了昆明机床,并在2023年完成了从老厂区到杨林新基地的整体搬迁,实现了“建成即投产、搬迁即达产”,成功解决了长期掣肘昆明机床发展的空间局限与设施短板难题,2024年,昆明机床营收突破5亿元,经营质效实现系统性跃升。

从抗战烽火中艰难内迁,到新中国精密工业的摇篮,中央机器厂的历史,正是云南作为抗战工业脊梁的深刻见证。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抒燕
编辑:徐嵩钦
审核:李兴文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