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赔偿,港口安责险试点收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3:19:00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国港口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下称“安责险”)试点已取得多项实际成效。
交通运输行业属于国家规定的八大高危行业之一,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险的重点领域。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建华4月30日下午在参加交通运输部网站在线访谈时表示,港口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以来,试点港口安全保障显著增强,企业获得感提升,创新成果正在全国推广复制。
2021年8月,交通运输部批复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宁波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开展“水运安全重大风险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聚焦港口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及关键问题,通过保险产品创新、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模式创新、数字赋能监管模式创新,推动相关保险服务与港口安全生产深度融合,由“事后赔偿”向“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赔偿”全过程转型。
2021年9月1日施行的新《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属于国家规定的高危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专家介绍,新《安全生产法》实施以来,国内港口企业大多数投保了安责险,但由于缺乏行业配套制度和技术服务标准指导,现有港口安责险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今年3月29日,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实施,应急管理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修订印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
安责险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保险,由保险机构对投保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提供事故预防技术服务,对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有关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多年来,面对危险货物及客运港口领域缺乏针对性安责险产品,存在保险企业积极性不高、保险保障内容不清,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标准不统一、流于形式等问题。
朱建华介绍,试点以来,水运科学研究院会同人保财险、东海航运保险、中华联合保险等保险机构,在全国首创了港口领域专属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产品——“甬港安”,采用多家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承保模式,为港口企业提供更广覆盖、更充足保障、更快捷理赔的保险方案。
宁波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该市有港口企业149家,其中客运企业6家、危货企业58家,数量与规模均居国内港口城市前列。

3月29日,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生产区。摄影/章轲
与当下市场上的安责险不同,“甬港安”针对港口客运、危货、普货等3大类港口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特点,把企业细分为油气化工、集装箱、客运、普货等9个子项,将宁波首创的“港口安全码”纳入保费影响因子,并强化安全和信用管理与保费的关联,这就意味着,安全等级和信用等级越高,保费越低。
“比如,在产品设计上增加了第三者人员伤亡险、财产损失险等责任,扩大了一线作业人员和外包人员的保障范围;强化保费与企业安全绩效和信用等级挂钩,根据安全生产情况动态调整费率,以激励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朱建华说,同时,将每次事故每人死亡赔偿限额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累计赔偿限额从1500万元提高到6000万元,并建立快处快赔和预付赔款机制,显著提高了理赔效率。
水运科学研究院还联合宁波市交通运输局及金融监管部门编制了全国首份港口安责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明确了服务形式、内容、频次、流程等要求。统一了保险机构选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机构及服务人员条件、费用提取等标准,为安责险预防功能的发挥提供制度保障。开发建设了港口安责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政府部门、保险机构、服务机构和企业四方数据,实现隐患排查整改全流程闭环管理和动态跟踪。
“从目前情况看,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朱建华介绍,2023年12月,宁波成功签发了全国首单港口安责险保单“甬港安”,标志着港口安责险在我国实现了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宁波市参保港口企业超过70家,危险货物和客运码头企业参保率接近100%,参保从业人员约1.8万人,总保费超过1200万元,宁波市危险货物港口企业和客运港口企业基本实现安责险应保尽保。
朱建华介绍,2024年,宁波市港口企业共发现各类安全隐患上千项,隐患整改闭环率达到100%。“甬港安”试点实施以来,宁波港口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向好,港口安全防线更加牢固。试点单位还为每家参保企业制定“一企一案”的安全风险防控服务方案,安排专家团队上门查隐患、诊问题、促整改,事故预防技术服务得到企业普遍认可,好评率达到100%。
朱建华称,宁波试点举措有效解决了过去港口安责险推行中预防服务和监管缺位的难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交通运输部的统筹部署下,我们也在及时总结提炼宁波试点的特色亮点,服务于全国港口安责险工作的推广复制。”他说。
“港口安责险最核心的功能是事故预防技术服务,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能否做好,专业的事故预防技术服务人才是关键。”朱建华表示,为有效解决后期可能出现的专业化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技术人员紧缺问题,持续提升港口安全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能力,建议积极组织开展专项研究,提早谋划。加快在港口行业形成一批懂行业、懂技术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建立人才储备“蓄水池”。最终实现全国港口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一盘棋”,构建起“保险机构风险兜底、专业机构技术防控、港口企业主动安全管理”相结合的港口安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