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业军人到“金蝉司令”:孙钦国的千亩金蝉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06:54:00
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李房新村的夏夜,几百盏手电筒的灯光如流萤般穿梭在170亩林地里,孩童们兴奋的尖叫声和大人们专注捉金蝉的剪影在林间跃动。这里正上演着一场现代版的“捕蝉记”,而幕后的导演,是一位名叫孙钦国的47岁转业军人,他手中的“明星”,是被称为"东方黑金"的金蝉。

从军营到林地:
一个“不安分”的转身
孙钦国47岁了,他头发花白,说话语速平稳,走路速度极快,逢人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他耐心地接着每一个来电,回答着手机对面的各种问题。
孙钦国的“金蝉梦”,始于2013年。彼时,他看到老家父母的果园,便萌生了“鼓捣”金蝉养殖的念头。2018年从部队转业后,这个念头愈发强烈。2021年冬天,当他站在相公庄这片土地上,一个集养殖、体验、文化于一体的金蝉产业蓝图在他心中逐渐清晰,如今,孙钦国的梦想正按照他的计划一步步实现。
“情怀驱动,产业有前途,我能把控得住!”1978年出生的孙钦国眼神坚定,他说觉得自己浑身充满干劲。他的自信源于扎实的技术储备——对金蝉习性、林地管理如数家珍;源于精准的市场预判——看到消费升级下对特色食材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父母曾不解:“好不容易培养你走出去,怎么又回来‘种地’?”许多亲戚至今不清楚他具体在做什么。面对质疑,孙钦国从未过多解释。金蝉出土季的两个月,是他每年最忙碌的时段:凌晨两点睡,清晨七点起是常态;每天一两百个电话,从技术咨询到游客服务,从园区管理到复盘提升,事无巨细。“每天都停不下来,但充实!”短暂的旺季过后,他立刻投入技术研究、同行交流,为来年蓄力。

破土而出:
“东方黑金”照亮共富路
今年夏天,当第一批沉甸甸的“东方黑金”终于破土而出,孙钦国迎来了属于他的时刻。平均单只重量5克的黑蚱蝉,亩产稳定在四五十斤,这份答卷远超预期。据了解,金蝉第二年产量即实现翻倍,第三年又将攀至第二年的1.5倍。当亲眼看到每晚近四百斤、约四万只金蝉带着泥土的生机,从基地发往全国各地,孙钦国心底那块石头才终于轻轻落地。
这170亩金蝉养殖基地,不仅承载了孙钦国的个人梦想,更是成了驱动一方水土的强力引擎。据了解,它辐射带动了4个村集体和26家签约农户,共涵盖上千亩土地。孙钦国将种苗与技术毫无保留地输送给签约农户,更以保底价敞开收购的大门,让村里的留守老人们也能轻松参与这场“林下掘金”。
一位农户告诉新黄河记者:“以前这树下的东西,谁当宝?现在孙老板教技术、包回收,真是给俺们这些出不去的人添了条路!”孙钦国的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蝉热线”,每天一两百个电话是常态,从技术疑难到体验预约,他总是不厌其烦。“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能帮到这些老人,就开心。”即便在最忙碌的采收季,每天睡眠不足六小时,他依然乐呵呵地忙着。

不止于餐桌:
一个“金蝉司令”的星辰大海
在孙钦国的心里,餐桌上酥香的金蝉,只是这场产业革命的开端。“国内金蝉养殖,尚无真正的龙头企业。我有这个梦想,想往这个方向闯一闯!”他的声音里满是期待。冷库储存仅仅是价值链的起点。他那份清晰而宏大的产业升级蓝图正徐徐展开:深化加工,提升附加值,让“东方黑金”释放更大的能量。
“前两年,只有投入,没有任何产出,一到晚上,林地静得让人心慌。”站在自己一手打造的170亩金蝉养殖林前,47岁的孙钦国轻声说着,“但我心里有谱”,他话锋一转。
夜色渐深,人潮逐渐散去,金蝉园安静起来,孙钦国望着林间闪烁的头灯和满载而归的游客,笑容舒展。金蝉,承载了他童年的快乐,如今更成为连接土地与梦想、传统与创新、个人奋斗与乡村共富的奇妙纽带。
相关链接:
记者深夜直击“捕蝉大军”:百亩树林一晚200余人收获金蝉200余斤
记者:梅寒 编辑:刘梅梅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