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首例亲体肝移植患儿20岁了,他“重生”为一名大二学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20:14:00
广州地区首例亲体肝移植患儿20岁了,他“重生”为一名大二学生
7月,是东东(化名)“重生”20周年的日子。
2005年7月10日,只有6个月大的他因为先天性胆管闭锁、胆汁性肝硬化,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了亲体肝移植手术,成为广州地区首例亲体肝移植患者。
如今,东东已经成长为一名大二学生。7月12日,他受邀在2025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年会上发言:“20年前,是肝移植手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今天,器官移植手术更加成熟了,希望跟我有同样疾病的患儿和他们的家长,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2005年,东东术后在ICU。
国内年龄最小、广州地区首例亲体肝移植
2005年5月,东东出现全身皮肤发黄、尿黄、腹胀等症状,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被确诊为先天性胆管闭锁。
“患儿就诊时情况已经非常危险,有严重肝腹水、肝硬化和肺部感染,如得不到及时救治,会发展为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患儿性命。”当年为东东手术的医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及肝移植学科带头人刘超教授判断,“肝移植是唯一的救治办法。”
但彼时,国内肝移植的经验并不多。再加上患儿年龄小、体重轻等原因,手术更是难上加难。为此,医院决定从肝胆胰外科、儿科、ICU等科室抽调有相关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多学科救治专班。
经过反复研讨,由王捷、刘超教授等开展手术——先从患儿母亲体内取出190克肝脏,历经7小时,才将肝脏移植到患儿体内。最终,在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手术顺利完成,成为广州地区首例亲体肝移植案例,还创下国内年龄最小、体重最轻接受活体肝移植手术的纪录。

2005年,手术现场。
回忆起这起手术,刘超认为除了技术积累跟团队协作,时机的选择也是手术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当年如果没有当机立断,东东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状态。”
刘超还透露,为了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东东手术的主要费用还得到了医院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

2015年,东东。
值得庆幸的是,术后,东东恢复良好。20年来,当年的手术团队与东东保持着密切联系,不仅关注他的身体健康,对他的心理与生活状态也给予了关心。从小到大,东东也没觉得自己的身体与同龄人有太大差别,还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我与同学们一样学习,一样夜跑,最近还打算找一份实习。”
活体供肝移植受体5年生存率可达91.3%
据了解,先天性胆管闭锁的发病率约为1:10000,中国大陆每年近千名孩子出生后诊断出有先天性胆管闭锁合并胆汁性肝硬化,需要进行肝移植。但对术后质量的担忧与经济问题是该类患儿家庭选择肝移植的主要阻碍。
“东东正好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证明我国肝移植技术水平已经很成熟,患者预后比较好。”刘超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肝移植手术已逐渐成为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为众多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截至2023年的数据显示,活体肝移植的患者术后五年的生存率可达91.3%。
同时,随着医保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2025年,东东与刘超教授。
据统计,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自2019年6月至今完成肝移植500余例,其中因先天性胆道闭锁行肝移植20例。
会上,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牵头,联合江门市中心医院、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鹤山市人民医院、四会市人民医院、云浮市妇幼保健院、鹤山市妇幼保健院等9家医院正式成立了“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区域诊治联盟”,编织起一张救治网,守护更多像东东一样的患者。
文字:南方+记者 张梓望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通讯员 黄睿 陈贤 刘文琴 李珏菁
【作者】 张梓望;许舒智;金镝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