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树能养生”?NO!小心撞出大毛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6:19:00
“老人每天撞树300下,快瘫痪的腿居然好了......”近日,在某社交平台上网友发布了一位老人在公园“撞树养生”的视频,画面中,这位老人讲述了一位老大妈的经历:她因腰椎神经受压难以行走、长期卧床,原本计划接受脊椎手术,后来坚持每天撞树300下,身体逐渐恢复,如今已能正常行走。该视频发布后,引来不少人关注讨论。

不少年轻人趁着天气渐好还在社交平台上模仿起“撞树养生”,打卡跟风:“今天我也来学大爷撞树。”有网友则分享经验“树皮比冷冷的墙舒服”,也有网友感慨:“说实话以前不理解,如今36岁的我也突然想试试撞树了。”



“撞树养生”从老年圈蔓延至年轻人,真能锻炼身体,甚至“治病”吗?
4月8日,长江云新闻记者走访武汉青山公园和武昌区梅苑小区时发现,确有市民在进行“撞树养生”锻炼。在青山公园,有些老年人用肩膀、后背轮番撞击树干,有节奏地撞击树干,动作颇为娴熟。
一位年逾七旬的大爷表示:“撞一撞,通经络,强身健体!”一位60岁左右的阿姨则说:“撞树就像拍打按摩一样,感觉很舒服。原来后背有酸痛的地方,坚持两年多后,酸痛感减轻。”另一位接近七旬的大爷表示:“‘撞树’这种锻炼方式比较直接简单,只需找到一棵结实的树就行,还不花钱。”
在梅苑小区,住户许大妈告诉记者:“我在小区经常看到有人撞树养生,我自己练了撞树来缓解肩膀酸胀,感觉没啥效果,还怕把骨头撞伤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老年人热衷于进行“撞树锻炼”,认为通过撞击树木能够刺激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拍摄于武汉青山公园)
撞树真能锻炼身体,甚至“治病”吗?对此,武汉市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黄烈弥指出,“很多人觉得撞树有效,其实更多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即人们只看到恢复者的案例,而忽视了没有效果甚至受伤的情况。不能因为个别人的‘好转经历’,就盲目效仿。”
黄医生解释,“撞树”本质上属于身体撞击类练习,在某些情况下可起到类似经络刺激、肌肉按摩的作用。但是否适合个体,还需考虑年龄、个人体质、骨密度等综合因素。她表示:“对于身体素质较好、没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在做好防护、控制好撞击力度的前提下,可适当尝试。但一定要注意树干表面要光滑,最好在树干上包裹棉布或海绵,以缓冲撞击力。”她还特别提醒道,对于大多数中老年人,尤其是骨质疏松、体型瘦弱者而言,撞树可能引发脊柱损伤、皮肤擦伤,甚至因撞树的不当力度角度而对身体造成损伤。
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艳富表示,“撞树养生”存在诸多健康隐患,老年人群体尤需警惕。他表示,对于骨质疏松者而言,撞击容易导致骨折。此外,部分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撞击动作可能引起血压骤升,诱发脑出血、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对于血管中存在斑块或血栓的患者,撞击产生的震动还可能导致斑块脱落,引发心梗或脑梗。王艳富还强调,肺气肿等患者撞击恐致肺泡破裂,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此外,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愈合能力较差,若撞击导致皮肤破损,不仅恢复缓慢,还容易引发感染,进一步加重健康风险。
老年人如何选择锻炼方式?武汉市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黄烈弥主任建议,老年人锻炼应坚持循序渐进、安全适度的原则,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有一定阻力的公园脚踏车、弹力带训练等低风险、有益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相对安全,还要结合自身量力而行,避免过度疲劳锻炼。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艳富则表示,有条件的可前往康复门诊进行评估,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记者手记:
“撞树养生”从老年圈走红到年轻圈层,折射出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但养生之道,不能只看“热闹”,更要讲“门道”。别让“自救”变“自残”,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养生态度。
(长江云新闻记者 郑淑俊 通讯员 张雁南 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