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二十四节气·大暑|今日大暑 心应夏,脾应长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09:02:00    

大暑,作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阳气最为鼎盛且将由阳转阴的时节。此时,天气非常炎热,空气水分蒸发较多,呈现偏湿热的气候特点。中医学讲究天人相应,即天地四时万物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呼应的观点。《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就有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治医师丁晓瑜表示,大暑养生应以防暑、防湿为主。“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应夏,脾应长夏’,而心本属火,脾本属湿,故大暑养生尤以调养心脾为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写道:“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冬至重病”。意思是说,夏季三个月,应该做到“夜卧早起、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否则就会引发或加重心脏疾病,到了秋冬会更重。

“夜卧早起”是说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应顺应天时,适当延后入睡时间,可在晚11点至凌晨1点之前入睡,并适当早起,可于早晨5点至7点起床,午间可小憩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由于心主神明,夏季暑气通于心,大暑阳气最盛之时,两阳相加,心火更加亢奋,容易出现烦躁、易怒、失眠等心系症状,“使志勿怒”,即是告诉人们此时应宁心静气、避免暴怒,可以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来调养心神。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心主血脉、主神志的生理功能需要阳气的引导和疏泄,因此虽然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也应有适当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游泳等“使气得泻”。但应以适度出汗为宜,切忌过汗,因为出汗过多,会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缺血。

此外,“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治疗手段之一。”丁晓瑜告诉记者,大量的研究发现,心脏疾病冬季发病为高峰,而夏季为低谷。冬天寒气收引则血脉凝涩,若心阳虚衰,无力鼓动血脉,可出现胸痛、心悸等心脏不适。大暑时节,阳气最盛,正是培扶阳气以抵御冬天寒气的最好时机。所以,对于平素有畏寒怕冷、盗汗自汗、易感冒、动则气喘、腰膝冷痛的心阳虚患者,应趁夏季阳气旺盛之时采用内服药物或穴位敷贴(即“三伏贴”)、针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以扶助阳气、驱散邪气。

丁晓瑜认为,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脾应湿气。大暑时节湿热较重,且天气炎热,人们贪凉饮冷,容易伤脾成湿热之证,表现为头身困重、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因此,大暑时节,可适当吃些具有健脾作用的中药(如茯苓、陈皮、山楂、白术等)和食物(羊肉、小米、山药、绿豆等),如果出现便溏、舌苔厚腻、身困重等湿气较重的表现,则可用佩兰、荷叶、竹叶、薏苡仁等做代茶饮或煮粥喝。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李成修 王婧

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大暑|今日大暑 心应夏,脾应长夏
2025-07-22 09:02:00
【AI视频】文化河北行·节令之美丨玉蝉鸣夏,一起看看藏在河北文物里的大暑密码
2025-07-21 15:11:00
【查隐患 守安全】华亭市城市社区市场监管所开展夏季冷饮产品专项检查行动
2025-07-14 11:47:00
入夏5种疾病高发,​多喝这三种茶!
2025-06-24 16:27:00
这5件事不要做!大庆热热热的时候要来了
2025-06-21 20: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