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了,我们还在林徽因的茶香诗意里找寻人间四月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7:35:00
2025年4月1日,是古建筑学家、诗人、工艺美术设计师林徽因(1904—1955)逝世70周年。而她的生命,恰如她笔下那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始于春,归于春。

在202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
福州:血脉里的乡愁
林徽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建者,与其夫梁思成被并视为现代中国建筑学的创始人,而且她也是著名的文化名人,与冰心、卢隐并称“福州三杰”而享誉民国文坛。
1904年农历四月,她生于杭州,却始终带着福州的血脉与风骨。她祖籍福州闽县,出身名门——祖父林孝恂是晚清翰林,堂叔林觉民以《与妻书》名垂青史。虽幼年随父辗转各地,但诗书世家的熏陶,让她自幼便显露出非凡才情。

1920年,林徽因在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924年4月,20岁的她在北京接待泰戈尔,一袭素衣,谈吐清雅,从此“民国第一才女”的声名不胫而走。

1924年,泰戈尔应梁启超和林长民之邀访华巡回演讲,徐志摩和林徽因接待陪同
1928年,新婚燕尔的林徽因与梁思成蜜月归国,专程绕道福州探望母亲。这是她一生唯一一次回到故乡。

可园
在福州,她选择在仓山康山里的可园居住。这座诞生于20世纪20年的花园洋房,恰似一位身着旗袍的留洋小姐——骨子里是东方的温婉,眉宇间却透着西式的灵动。当领事馆的钟声在暮色中响起,这位福州女儿定是爱极了这般中西合璧的诗意栖居。

林徽因与梁思成(左图)林徽因游鼓岭照(右图)
林徽因曾漫步三坊七巷,惊叹于马鞍墙与西洋建筑的奇妙交融。她登上鼓岭,在茶香与山雾间留下倩影;她走进石厝教堂,凝视彩色玻璃的光影,喃喃道:“原来哥特式的尖顶,与闽南的燕尾脊,竟如此相似。”

石厝教堂
在福州时,她24岁。喝茶时,必要插一瓶花,焚一炉香,换上白色长衫,如谪仙临凡。她钟爱家乡的茉莉花茶,也迷恋武夷水仙的醇厚。

林徽因的画作《故乡》
她以画笔记录故乡,在《故乡》一画中,雪白的马鞍墙、夯土院落、梳着“三把刀”髻的女子,皆是福州最鲜活的记忆。
虽离乡多年,她一口福州话仍地道流利,后来在北京的“太太客厅”沙龙里,她常以乡音谈笑,引得朱光潜、沈从文等友人莞尔。
茶客厅里的风雅人生
林徽因爱茶,更懂茶。茶于她,是乡愁,是风雅,更是灵感的源泉。
民国时期的北京,有三处最有名的文士名流聚会处。一处是林徽因常去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鲁迅、张恨水也曾在此品茗。一处是慈慧殿三号,朱光潜的家,因他在这里创办了“读书会”而出名。

来今雨轩旧照
而北总布胡同24号的林氏客厅,则是三十年代最耀眼的文艺坐标——林徽因的沙龙,更以茶会友:朱光潜谈美学,沈从文论小说,周培源辩科学……
一杯茶,一盏灯,激荡出最璀璨的思想火花。

林徽因的茶客厅


1931至1937年间,这座四合院见证了民国最动人的知识图景。无论哲学家、报人还是文青,只要被那扇朱门接纳,便能融入这个独特的精神领地。茶烟袅袅间,思想如春水涌动,至今犹闻瓷盏轻叩的智慧回响。

四月不老,茶香长存
“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的一生,是诗,是建筑,是茶香袅袅的午后。她未能在福州长居,却将闽都的精致与豪迈刻进骨血——正如茉莉花茶,既有北方的厚重,又有南方的清灵。

70年过去,福州的四月依然如她笔下般明媚。若你漫步三坊七巷,或坐在鼓岭的茶亭里,或许还能听见风中的呢喃——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来源:茶道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