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而“竞”!南通17个园区,这次集体“盯”上了苏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2:41:00
上周末,江苏多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赛。赛道上,选手们在挑战极限的运动中追赶超越。
而在南通,一场看不见的“马拉松”也悄然开幕。3月29日,南通国际会议中心大厅,该市17座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通过展板,逐一亮出各自的“学习标兵”和三年追赶目标。被对标的园区,绝大多数位于苏南,预示着南通以开发园区为新的发力点,又一次开启“竞”字当头、更宽领域融入苏南的跨江之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当天召开的南通市开放再出发暨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悉,以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为新起点,推动开发园区同更强的比、和更快的赛,向更高处攀登,进一步发挥经济主战场作用,当好科技创新和产融创新融合发展的主力军。

南通召开开放再出发暨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
对标苏南,17座园区集体“起跑”
3月29日大会前,设在会场外17块依次排列的展板,成为热议的焦点。每块展板的内容,不仅详细列出了每家园区2024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南通全市所占比重,还有在全国或全省同类园区的最新位次排名、特色园区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等。
而展板上更夺人眼球的内容,是每家园区都明确了各自在省内的追赶“标兵”,以及三年内争先进位的目标名次。比如,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对标的是排名第10位的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目标是“工业产值三年翻一番,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三年升至30%”,2027年排名力争从现在的第77位前移至第50位;崇川经济开发区对标的是排名第21位的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目标是“产值500亿元、高企200家”,2027年跻身全省30强……
更具细节的是,每座园区都分别把各自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指标,和“标兵”园区一一做了详细对比,既令人看到差距,又有追赶目标,一目了然。
“海安高新区在全省同类高新区中排名第四,我们追赶的目标是排名第一的溧阳高新区。”海安市委常委、海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杨江华说,“竞”字为先,谋发展就要勇于和最强的比。“通过努力,力争到2027年排名再前进一位,挤进全省前三。”

海安高新区创新载体
启东经开区在江苏省级开发区排名中居第8位,南通首位。“即便是排名比较靠前,但我们对比前面的‘尖子生’,依然倍感压力。”启东市委常委、启东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郭建告诉记者,这次对标第3名的金坛经开区,争取用3年时间努力将位次再前移2位。

启东经济开发区半导体企业生产线
“要跨过思想上的长江天堑,学习先进地区、对标追赶目标、抬高发展标杆”“到2027年,各园区在国家级、省级同类园区中的排名要大幅进位”,会场内,南通市委市政府为园区发展定下3年冲刺目标。17座开发园区闻令而动,再一次跨江对标、冲刺奔跑。
直面差距催生紧迫感
5年前,南通GDP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省第四座“万亿之城”。去年该市经济总量已达1.24万亿,增幅列全国27个万亿城市第二位。“冲刺下一个万亿”,南通该保持什么样的姿态?
这两年,一个“竞”字,在南通成为热点:全市7个县(市、区)以及南通开发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和通州湾示范区3座园区,不甘落后、你追我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竞相前进,形成了“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的生动局面。
以“竞”的姿态奋力奔跑,成为南通各板块推动发展的“群像”。各类开发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强引擎,更是当仁不让地冲在前、打头阵。
“跨江融合,更深层次接轨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是南通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次南通园区集体对标苏南,明确争先进位任务,赋予了‘七虎竞南通’更深刻的外延,让人很有紧迫感。”南通一座园区负责人感慨地说。
记者采访的多家园区负责人,在和苏南发达园区相比后,都从差距中感到了战鼓催征般的紧迫。
苏州是苏南发展的领头羊,园区经济发达。作为南通园区发展的“长子”,南通开发区这次对标的是苏州高新区。但两相对比,除实际利用外资高于苏州高新区外,在许多指标上悬殊明显;海门开发区对标的是吴江开发区,但在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前者排名仅第111位,而后者排名已达第19位,
“虽然和苏州高新区差距很大,但我们有奋力挑战更高目标的决心,保持定力,敢于跳起来‘摘桃子’。”南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保德林说,三年内南通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力争再前进1位,跻身全国前二十。
“真是不比不知道,比了睡不着!”南通一位省级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年也在努力发展,但抬高标杆、跨江而“竞”后发现,和苏南许多发达园区相比,还有一段漫长的追赶之路,等不得、慢不得,稍有懈怠,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拉得更大。

通州湾示范区海工装备生产基地
比较优势中寻找追赶路径
跨江融合,一直是南通发展的优先“选项”。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南通各类园区以对标找差、奋力追赶的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方位融入苏南增添新动能。
回溯南通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南通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40年来的历程,不难看出,南通经济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大力建设开发园区。
如今,17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以不到全市20%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50%的地区生产总值、70%的进出口总额和90%的实际使用外资,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真正起到了“挑大梁”作用。
跨过万亿门槛,南通正以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使命,跨江、向海,加快迈向新苏南、北上海。这其中,开发园区将继续站上发展的“C”位,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对标中找到差距,不是为了简单追赶,而是为了放大自身优势、挖掘内在潜能——就像登山者,仰望高峰,不是复制别人的足迹,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线。
通过分析,南通不少园区找到了自己的“长板”,并努力寻找在错位竞争中奋力追赶的路径。
通州区委常委、南通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吴冰冰告诉记者,江阴高新区是他们追赶的标杆。近两年,南通区位交通优势不断凸显,跨江融合趋势加快,由此带来南通高新区GDP增速和规上工业产值跑出“加速度”。此外,创新型企业数量也具有明显优势。“短期内,有望在部分指标上接近江阴高新区,未来可在GDP、主导产业上缩小差距。”吴冰冰说。
近3年,南通市北高新区在全省40多家省级高新区排名中,连续跃升14位,达到第11位。其中的重要经验,就是深耕产业细分赛道。崇川区委副书记、市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海燕说,到2027年,全区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两大特色产业力争形成双百亿产值,同时布局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细胞和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以太仓高新区为对标,3年省内排名有望再进6位,跻身全省前五强!”

南通创新区紫琅科技城
春潮澎湃奏响“奋进曲”
标兵在前,时不我待。南通开放再出发暨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开发园区对标苏南、跨江争雄的“哨音”,在春天里奏响了实干攀登的“奋进曲”。
3月31日,如皋高新区软件园一次性签约12个优质项目,涉及软件研发、无人装备、电竞传媒、数据服务等领域,凸显高科技前沿特色。如皋市委常委、如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鸣华说,高新区连续5年稳坐全省省级高新区排名第五位,但对标第二位的太仓高新区,还有明显“短板”。“用3年时间,通过做强高端制造、磁性材料等产业,深耕‘上海孵化+如皋转化’的‘飞地模式’,实现3年内再进一位。”陈鸣华说。
同一天,总投资33亿元的智能装备、海洋装备制造等7个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启东吕四港。作为省级开发区,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的“标兵”,是国家级的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两个园区都是临港型园区,产业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目前差距很大,但很有学习借鉴意义。”启东市委常委、吕四港镇党委书记、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裕兵说,通过做强临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动工具等地标性产业,4年内工业、贸易双超千亿规模,省内排名由56名前移至40名。
记者了解到,根据设定的目标,到2027年,南通开发区要跻身全国前20强、南通高新区全国排名要稳中有进,其他园区排名要大幅进位,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60%,建成30个产业集聚度高的特色“区中园”。
春天的长江两岸,生机勃勃,江面上春潮澎湃、百舸争流。乘着跨江融合的发展大潮,南通开发园区也在千帆竞发、激流勇进中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小川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