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之趣:从《耿介耳书画录》说起 | 书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09:54:00

在参加山东师大孔孚诗歌研讨会上,我有幸坐在耿介耳先生身旁。日前收到耿先生的新书《如寄——耿介耳书画录》。此前只知他在文化领域颇有建树,未料想他还是一位书画艺术大家。
刚收到这“巨著”时,它就静静躺在那儿,我竟有些不敢翻看,仿佛面对一座巍峨的文化山峰,心中生起一种敬畏与恐惧交织的情绪,这类深邃渊博的著作于我而言,向来是带着距离感的。我竟然还做出了一个常人不为的俗举,抱着书去楼下清美超市称了一称:有3.2公斤。然而前几日,我鼓起勇气打开,全是随心随意的即兴写意和记录,文人书法和画,上册《水墨笔记》,下册《浮世日札》,一条一条细细读去,仅读了20几页,就惊觉其中妙趣横生,内容实在引人入胜,当下便觉得应每日品读一条,慢慢领略其中的韵味。也正因如此,我萌生出写些东西的念头。
在文化的长河中,雅俗之辨宛如一条幽秘的小径,引人探寻。吾国文士向以脱俗为雅,特立独行视为不俗,于俗务缠身之际仍能彰显超尘之姿,便是清雅之上境。书中有《分说雅俗》一条。
说的是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所载,学士许慎选与亲友于花圃设宴,别具一格,不设帷幄坐具,却令仆童收集落花铺于座下,笑言自有“花褥”,此等行径,可谓雅趣盎然。后人论说,这竟是曹雪芹《石头记》里史湘云醉眠芍药裀的灵感源泉。想那湘云醉卧青石,满身花影摇曳,恰似百十名姝簇拥太真仙子,画面绝美。脂砚斋评其“宛若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者”,更是将这一情景的雅韵提升到极致,从湘云的谐雅到脂砚斋的奥雅,恰似一场雅的接力。
这样的例子在现今生活里似乎绝迹了,但也绝非没有。已故诗人孙国章一首题为《寻梅》的诗,仅“独对,寒天,喊雪”六字,却如一幅寒梅傲雪图在眼前徐徐展开。于寥寥字词间,营造出孤寂清冷又诗意满溢的意境,仿若诗人独自站在寒天雪地之中,向着苍茫天地呼唤那一抹洁白的雪,以极简之语诉说内心深处的雅兴与情怀,可谓是俗常生活里的一抹雅韵。至少在诗歌里营造了这样的意境。像耿先生这样用毛笔字文人书法做日札也是很少的一例。
近日又读到一首吟咏诗人歌手的诗:“听诗人歌者在风中歌唱,你纵情而放达地歌唱,也许没有谁在倾听,你的歌曲,只有走过的风不住地,点头,你快乐,大自然满意就足够了,还需要什么舞台,什么观众,有舞台有听众,那就是别样场景,诗人和歌者,是同门一份爱好,有艺术自我陶醉,也就拥有了幸福而鲜活的,生命”。相较于全民K歌,诗中的歌者,抛开对舞台与观众的世俗追求,于风中独自放歌,与自然相伴相和,以艺术的自我陶醉诠释着别样的雅趣。其雅不在于华丽的舞台呈现,而在于内心纯粹的热爱与洒脱的表达,在平凡尘世中开辟出一方属于自己的雅境。
雅与俗,并非泾渭分明的两极,而是相互交融、彼此映衬。在这尘世纷扰中,能于俗事里觅得雅趣,于平凡处彰显高雅,方是生活的艺术。就如耿介耳先生的书画录带给我的触动,以及生活里的这些诗篇,轻轻撩开雅俗之幕的一角,让我们得以窥探其中的妙趣与深意,引得我们在生活中也不禁去追寻那一抹雅韵,在俗情中绽放出清雅之花。
作者:铁舞 编辑:钱欢青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