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双碑楼:国保双碑镌德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2:58:00
【来源:运城晚报】
□李宝杰
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隐匿着一座鲜为人知却精美绝伦的古建筑瑰宝——阮氏双碑楼。它宛如历史的守望者,静静伫立,见证了岁月的沧海桑田、时光的流转与历史的沉淀,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铭记德行 精美绝伦
阮氏双碑楼,全称为清光绪例赠武德佐骑尉阮廷实与其子阮凌云德行碑楼,是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及附近乡村为纪念阮凌云父子的功德义举,于清光绪年间修建的两座德行碑楼。父亲阮廷实德行碑楼居西,修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儿子阮凌云德行碑楼居东,修建于光绪四年(1878年)。父亲碑全称“皇清例赠武德佐骑尉乡饮耆宾阮翁讳廷实字充吾号信卿德行碑”,其子碑全称“皇清儒学生员乡饮介宾阮公讳凌云字仙梯号从龙德行碑”。

两座碑楼相距1.27米,坐西北朝东南,形制相同,均为仿木结构砖雕碑楼,砖砌方形台基,边长3.51米,高2.6米。碑楼造型精致,内容丰富,砖雕繁复,技法精湛,为清代碑楼中的精品。碑楼通高约8.7米,单檐歇山顶。四边砖砌方形角柱,须弥座柱础。碑楼四面均有匾额、石刻楹联,父碑楼4个方向的石匾分别为“范模”“遗爱”“英明”“忠信”,子碑楼4个方向的石匾分别为“方直”“温历”“端庄”“磊落”。两座碑楼内各置青石质四明碑一通,皆由碑额、碑身、碑座组成,碑额正面浮雕蟠龙3条,其余三面均浮雕双龙戏珠。雀替上浮雕二龙戏珠、缠枝花卉图案,额枋浮雕故事人物,平板枋上雕二方花卉连续图案。檐下置五踩双昂斗栱,龙形、卷叶耍头,转角斗栱正面为象鼻子耍头。角柱上均施浮雕武士人物,四面匾额两侧均施浮雕文官人物,各楹联皆上施虎头,下施莲瓣。布灰筒板瓦屋面,二层楼阁式脊刹,龙形鸱吻。

阮氏双碑楼,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数百年的故事与记忆。其建筑雄伟壮观、精美绝伦,集雕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承载着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等,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见证了阮氏家族的兴衰变迁,更见证了河津历史的沧桑巨变,值得我们去细细品鉴与探索。
尽孝行善 闻名遐迩
自古以来,凡立“路碑”者,必是德高望重、民之拥戴之人,非此不能受此殊荣。阮氏双碑楼是对阮廷实、阮凌云父子善行义举的褒奖。阮廷实及其子孙在同治、光绪年间尽孝行善,享誉秦晋。
阮廷实兄弟三人,早年丧亲。他靠到北山背炭维持家人生活,孝养后母颐养天年,直至后母97岁。兄弟三人分家后,因大哥不善理家、生活难继,廷实便把分得的田地财产给了大哥,自己靠背炭、卖苦力维持生计,几年后有了一些积蓄,又回村置办了家产。可大哥此时又欠了很多债务,廷实倾囊替大哥还清了债务。大哥及其儿子去世后,廷实合两家为一家,担负起嫂子、侄媳及子女的生活重担。
阮廷实教子有方,三个儿子皆为庠生,分别名凌云、凌宵与凌汉。三子皆有父风,尤其是凌云、凌宵,孝行善举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兄弟三人分家时,凌云独揽家债,并时常接济两个弟弟。三弟去世后,弟媳及子女生活都依赖于他。
同治初年,陕甘变乱。阮凌云出资为本村及邻村设防练勇,昼夜沿河警戒,维护了一方平安。阮凌宵孝敬老人,敬兄护弟,善行乡里。凌云生病时,他早晚侍病床前,兄长去世后,他十分悲伤,出钱厚葬。弟弟凌汉去世后,他又出重资助葬,乡人奉其为楷模。光绪三年大旱,他出资一百七十缗救助百姓,还出资二百余金助政府赈灾,同时在门庭舍饭供乡民充饥,用粮三十石。
据光绪五年《河津县志》记载,阮廷实为耆宾,阮凌云为介宾,父子同为乡饮宾。清代,耆宾、介宾皆由当地政府官员组织考选,核准后逐级上报至省督抚,督抚同意后呈报朝廷,经皇帝批准后,备案颁发耆宾、介宾牌匾。县令每年都要亲自上门邀请耆宾、介宾参加朝廷组织的“乡饮酒礼”,用宴饮的方式推行教化,教育民众“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一门父子两人获殊荣,足以说明阮氏一族当时的兴盛及威望。
清光绪三年是历史上罕见的荒灾年,阮氏父子为拯救一方生民,舍粥放饭,招工建碑楼,并倡议社会募捐者达五省六十九县计百余人,吸引每天求生做工者达数百人,救活黎民不计其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阮氏父子德行卓越,功著千秋,由此闻名遐迩。
光绪五年《河津县志》卷六记载:皇清例赠阮廷实“武德佐骑尉”,敕封阮凌宵“守御所千总衔”,敕封阮克中“布政司经历衔”。武德佐骑尉衔与守御所千总衔都是从五品武职官虚衔,例赠予阮廷实的官衔,是光绪三年阮凌宵捐资、出资、舍饭立功后,皇帝加封阮凌宵时转赠给其父亲的。受皇帝封赠,对一个家族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大事,都会立即悬挂牌匾或立碑颂德,更何况是阮氏这样的大家族。
创办义学 培养人才
父子双碑上现存的4副楹联、8幅匾额和过门石上镌刻的书法,撰文、书丹均为当时山西籍著名官场人物,其中包括光绪丙子恩科榜眼王赓荣(朔州)、同治戊辰探花王文在(稷山)、内阁中书郑克昌、通议大夫(正三品)大理寺卿田雨公(盂县)、诰授朝议大夫(从四品)沈大谟、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王轩(洪洞)、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姚东济(临晋)、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寻銮炜(荣河)、景州知州多伦诺尔厅抚民深州知州王炳坛(稷山)、拔贡陈泽。此外,还有河津本地官员题词,包括钦点即用知县崔丹桂、河津县正堂事安岳袁希璋、河津县教谕程象濂、河津县训导韩秉钧。而题字者署名或为通家世侄,或为愚弟,可见阮氏父子在当时的声望颇高。
阮氏家族的德善也影响到了西梁村。西梁村在清末民初便有重教尚文的风气,这还得益于阮氏家族的协助。据清同治末年史料载,阮廷实筹划、阮凌云次子阮在中于清光绪五年捐赠黄河滩地100余亩作为学田,在西梁创办义学一所。学田每年出租的收入,作为教师的工资、膳食等办学经费,剩余资金逐年积累,又逐渐增建校舍,扩大规模。该义学规定,本村及邻近村的农民子弟入学者一律免费,学生甚众,农闲季节多达百人左右。西梁义学自清光绪五年创办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国家建设和管理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如今,当我们站在阮氏双碑楼前,凝望那历经岁月沧桑的砖石,拜读匾额楹联上的文字,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匠心,体会到了阮氏父子的德行辉光,也领悟到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阮氏双碑楼,是乡村里的宝藏,是历史与艺术交织的华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去保护,让它在未来岁月里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后人讲述这方热土上曾演绎的动人故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