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破译石头版“无字天书” 在濛溪河掀起旧石器考古“青春风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4:13:00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 摄影 何宏杰

4月暮春时节,陡然上升的气温与正午的太阳一同,炙烤着四川盆地下的每一寸土地。濛溪河遗址的草地上,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的绿色。前来上工的嬢嬢们、伯伯们,拿起工具,熟练地加入考古队的工作中。

程应杰在濛溪河遗址

作为濛溪河遗址发掘现场的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程应杰在接受采访,还要时不时地指导一下现场的工作。今年是这位“90后”青年考古队员参与濛溪河遗址发掘的第三个年头。

穿着带有“濛溪河遗址”字样的考古马甲,当程应杰的脚步行走在大棚下的发掘区周围时,不时扬起一些细小的尘土,也将他的鞋子染成泥土的颜色。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在北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目前的测年结果显示,濛溪河遗址群的第一地点(即濛溪河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8万-6万年,遗址群的年代主体为距今约10万-5万年。而在遗址现场与濛溪河先民对话的,却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考古人。2024年,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队获得了第27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这群考古新青年,在四川旧石器考古领域掀起了一场“青春风暴”。

就在“十大考古”评选结果公布前夕,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了濛溪河遗址,听程应杰说起他们是如何跨越数万年的时光,一层又一层拨开土地的肌理,与古老的先民隔空相遇。

程应杰(右一)与队友在考古发掘现场 图据受访者

1

充满想象力的石器

让他与旧石器考古“双向奔赴”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前到距今1万年左右,占据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以上,可谓人类演化长河中最为漫长的时段。可以说,旧石器时代便是人类文化那漫长的童年。相较于精美的陶器与玉石器,或是绚丽的青铜器,与一堆“石头”打交道的旧石器考古,哪怕在国内考古事业如火如荼的当下,在大众认知中也是比较冷门的方向。

可对程应杰来说,却不是这样。2019年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之后,他便带着满腔的热情奔向了旧石器考古工作中。

那些其貌不惊的石器,却能够给程应杰带来无限的想象,成为考古工作中破解远古奥秘的“无字天书”:因为它们蕴藏着百万年间人类起源的密码。旧石器出土的石器,往往更多需要考古人员依据遗迹现象进行推测:“好比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一看就知道应该是作为容器使用。但普通人看到的石器,可能就是个‘破石头’。但用旧石器的知识来解释,它可能是用于切割,甚至可能用于钻孔,会有更多的探索空间。”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令程应杰惊喜的骨器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程应杰在采访中数次感叹自己的幸运。在2019年川藏铁路文物调查过程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发现了1949年以来青藏高原第一件明确的手斧。而在对康定、理塘、稻城等地进行了系统调查后,2020年5月,皮洛遗址的“石破天惊”,为四川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掀开了新的一页。而程应杰,也恰好在这时加入,成为四川旧石器考古团队成员之一。

其实,早在研究生时期,程应杰就参与了贵州招果洞遗址这一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工作中。该遗址也曾获得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因此他说:“我跟旧石器考古有点‘双向奔赴’的意思。”

程应杰在进行考古工作 图据受访者

2

用濛溪河遗址的日与夜

重现先民的“安逸”生活

在程应杰与旧石器考古“双向奔赴”之时,四川的旧石器考古工作,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近年来,在四川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点300余处,填补了四川省10个市、州的旧石器考古空白。其中,2021年因洪水“重现”的资阳濛溪河遗址,因其丰富的石器、前所未见的动植物遗存、刻划线条和穿孔的遗物等,成为其中的焦点之一。从2022年开始,程应杰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水落石出”的濛溪河。

“一年365天,我差不多有300天都在这里。”在去往浮选工作区的路上,程应杰熟络地与来往发掘区的民工们打招呼。他们大多是来自附近镇上的村民。程应杰一年中与他们相处的时间,也许比家人更长。每天早上9点不到,他便在这里开始了工作,直到下午6点野外考古工作结束,再开始室内整理和清理的工作,一直到深夜。

截至目前,濛溪河遗址发现的遗物中,包括3万余件石制品和18万件动物化石及碎屑,6万余颗(件)植物种子,2千余树木相关遗存。还有更多未清理的遗存,等待着考古人员陆续展开工作。这些丰富的遗存,正在为后人构建出一个东亚古人类生活的历史场景。在濛溪河遗址度过的日与夜里,程应杰也试图通过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件石器、每一粒植物种子、每一处刻划痕迹等蛛丝马迹,遥想远古的濛溪河先民,是如何在这里栖息、生存。

程应杰在濛溪河遗址

3

用350平方米发掘区中的惊喜

在厚重的历史中剥开一丝迷雾

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在广袤的大地上“找石头”,在田野考古的一线与清风、尘土、烈日相伴……考古生活是寂寞的,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更是如此。在濛溪河遗址的考古日常中,程应杰的生活往往是两点一线,从住所出发到考古工地,直至收工回到住所,生活的半径不过十几公里。但在外人看来枯燥的考古日常,程应杰却以另一种方式理解它:在濛溪河遗址350平方米的发掘区中,存在着惊喜的“邂逅”。

“考古工作有个好处,就是不知道哪天就会带来一个惊喜。”程应杰说,虽然日日在“挖土”,看似挖的都是一样的土,但也许这一铲下去,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遗存。“这时候,不就有新鲜感了?”

一件遗址中出土的骨器,就是让程应杰印象颇深的惊喜之一。当初清理前,考古队员只觉得是一件普通的化石碎片,但是当典型骨器的外形特点和技术特征逐渐清晰,当表面的人类加工痕迹逐渐显露,这件石器便给程应杰带来了惊喜。如今,这件骨器的照片也被清晰地印在濛溪河遗址现场的展板上,是该遗址出土的极具代表性的遗存。

当然,这样的“惊喜”并不是每天都能出现。在考古工地度过的春夏秋冬中,程应杰与小伙伴们还是日复一日地在泥土中找寻,期许能找到更多远古时代人们遗留的信息。程应杰说,自己之所以坚定地走上旧石器考古的田野,是因为对人类起源这一问题有着无穷的好奇。

“从远古到现在,人们都在追索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去尝试接近这个真相。到底真相是什么?对于我来讲还是不清楚的。但是通过我所参加的考古学工作,也只能说是在非常厚重的历史迷雾面前,尝试着剥掉那么一丝丝、一点点。”

如今,濛溪河遗址群的考古成果,被认为填补了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关键阶段的空白。但对于考古学者而言,对于人类演化进程的探寻,还是一个道阻且长的历程。也许穷尽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一生,也只是从数百万年时光打捞到沧海一粟。不过,程应杰却甘之如饴。

“对我来讲,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考古过程中,其实是一件好事。”在他看来,当下他所参与的所有工作、获取的所有知识,也都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国考古人前赴后继,以不懈的努力延伸了世界人类历史的轴线。正因于此,与程应杰同龄的年轻考古人们,才能将旧石器考古工作“接力”。

“他们也穷尽了一生,完成在外人看来不能完成的任务,在追求答案的探索过程中,他们的一生是非常精彩的。如果有幸能一直从事旧石器考古这件事的话,我觉得我也是幸运的。”

相关文章
破译石头版“无字天书” 在濛溪河掀起旧石器考古“青春风暴”
2025-04-24 14:13:00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5-04-24 11:57:00
沁源农商银行召开运营条线交流座谈会
2025-04-23 16:49:00
莒南县板泉镇召开生态环保重点工作推进会议
2025-04-22 11:07:00
四川达州宣汉县多方面简介
2025-04-21 08: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