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冠心病防治:护心护脉从日常做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0:10:00

【查找证书】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冠心病已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它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常见症状为胸闷、胸痛,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我国冠心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事实上,冠心病的防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从日常细节入手,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为心脏和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一、筑牢饮食防线,为血管“清淤排毒”
饮食是冠心病防治的基础,合理搭配能减少血管负担,延缓粥样硬化进程。
1.减少“伤血管”食物摄入
高盐、高糖、高脂饮食是血管健康的三大“敌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酱菜、加工肉类等隐形高盐食物;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甜点,防止多余糖分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血管壁;远离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这类食物会升高血脂,加速斑块形成。
2.增加“护心食材”比例
蔬菜和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钾元素,能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建议每天摄入500克以上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和200~350克水果(如苹果、蓝莓、香蕉);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其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可降低血液黏稠度;用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替代部分精米白面,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帮助控制血糖和血脂。
3.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即可,过量进食会加重心脏负担;烹饪时多采用蒸、煮、炖等方式,少用油炸、红烧,减少油脂摄入;进餐时细嚼慢咽,帮助消化吸收,避免餐后血糖、血脂骤升。
二、坚持适度运动,为心脏“强心健体”
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增强心肌功能,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需掌握科学方法。
1.选择适合的运动类型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护心首选,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这类运动能提高心肺耐力,且对关节压力小。每次运动30~40分钟,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可根据自身情况分3~5次完成。
2.把握运动强度与节奏
运动时保持“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状态,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的范围内。若平时缺乏运动,应从低强度开始,比如先每天散步10~15分钟,逐渐增加时间和速度,避免突然剧烈运动诱发不适。
3.特殊人群运动注意事项
有冠心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运动前需咨询医生,必要时进行运动负荷试验评估;运动中若出现胸痛、气短、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休息;避免在极端天气(严寒、酷暑、雾霾)下户外运动,选择室内场所更安全。
三、改善生活习惯,为心脏“减压减负”
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加速器”,及时纠正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1.戒烟限酒,远离血管“毒药”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痉挛、斑块形成,吸烟者冠心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4倍,戒烟后血管功能可逐渐改善;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损伤心肌,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毫升),女性不超过15克(约葡萄酒250毫升),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2.规律作息,保证心脏“休养生息”
长期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扰乱血脂代谢,增加冠心病风险。每天应保证7~8小时睡眠,尽量23点前入睡,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睡前避免玩手机、看电脑,减少蓝光刺激,提高睡眠质量。
3.管理情绪,避免心脏“应激受伤”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愤怒会使血压骤升、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绞痛。日常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遇到压力时及时与家人朋友沟通,避免负面情绪积压。
四、定期监测干预,为健康“未雨绸缪”
冠心病的防治需“早发现、早干预”,定期检查和风险管理必不可少。
定期体检是关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查血压、血脂、血糖和心电图,肥胖、有家族病史者建议提前至30岁开始;若出现胸闷、胸痛、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必要时做冠脉CT或造影明确诊断。同时,积极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遵医嘱用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高危人群需更低),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
冠心病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却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从合理饮食到适度运动,从改善习惯到定期监测,每一个日常细节都是护心护脉的关键。只要将这些健康理念融入生活,坚持下去,就能有效降低冠心病风险,让心脏始终充满活力,让生命更有质量。守护心脏健康,从此刻的日常做起。
泌阳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