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孤独的一首词,写尽了人生的孤独和凄凉,不忍卒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9 17:45:19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学识渊博,诗词、文章和书画都极其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尽管他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仕途上的挫折。在“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到黄州,经历了许多艰辛。今天,我要与朋友们分享的是他在黄州定慧院期间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大约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底(1082年)或元丰六年初(1083年)创作的。定慧院位于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
对于苏轼而言,黄州是他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在那里,他经历了颠沛流离和生活的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相反,他积极带领家人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始终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巨大变故和背井离乡的荒蛮之地。然而,就像所有人一样,苏轼也有时会感到孤独和失落。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和郁郁不得志的悲哀是其他人难以理解和感同身受的。
苏轼在这种心境下创作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这首词。苏轼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价值取向。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一直被很多人喜爱,是词中名篇。
这种高远洒脱、超脱尘俗的境界,不仅得益于苏轼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得益于他的胸怀、学识和视野。正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接下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仅仅只有40多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孤独的苏轼。
词的大概意思是:
弯弯的月亮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上片写的是深夜院中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巧妙地运用短而精湛的语言,在这两句话中营造了一个静谧、孤寂的氛围,表现出他内心的深深凄凉和孤独。同时,这种中国式的美感和画面感也让人印象深刻。
苏轼所描述的“漏断”,意味着夜已经深沉,漏壶的水已经流尽。在这更加静谧的时刻,苏轼走出庭院,月亮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辉,犹如挂在树枝间一般。
接下来的:“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充满着画面感,仿佛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在深夜独自伫立着的人物形象。苏轼用幽人来比喻孤鸿,这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那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种比喻充满深意且非常贴切。”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两句话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忧愁,没有人可以听到他们的哀怨。这种苦闷是深刻而难以言说的。像那惊起的孤鸿一样,苏轼也经历过被囚禁、被贬谪、被打击的苦难。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小心翼翼。但是,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不甘不愿的心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它表现出苏轼高洁的情操,表达了他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这里的大雁比喻的正是命运多舛的苏轼自己,他和孤鸿惺惺相惜,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已经深受伤害、饱受折磨,但是他仍然不愿意向强权低头、更不愿随波逐流。
他宁愿在沙洲过着艰苦寂寥的生活,也想要保持初心,坚持自我。
